烟台市烟泰达机械有限公司

0535-6979162
yantaida@163.com
Yantaida Mechanical
优异的设计团队和优良的生产设备

为顾客提供高品质产品和真诚服务
News
news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分类
崔丕江:焦化行业需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来源: | 作者:yantaida | 发布时间: 2017-03-01 | 1854 次浏览 | 分享到:
  “焦化行业将长期处于微利时代,要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焦化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面创新,努力实现做精做强焦化产业的目标。”在2月18日召开的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第贰届科技大会上,中国炼焦协会会长崔丕江这样表示。同时,他针对焦化行业面临的形势,以及焦化企业应当采取的对策等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转型升级要依靠创新驱动 

  避免“竭泽而渔” 

  崔丕江指出,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减弱、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金紧张和经营效益下滑等诸多困难与挑战,创新发展已成为焦化行业和企业的共识。各企业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机制已逐步建立起来。如中冶焦耐、中钢热能院、马钢煤焦化公司、济钢焦化厂、宝钢化工、安阳钢铁焦化厂、山东潍焦、京唐西山焦化、旭阳焦化、山西阳光焦化为代表的29家技术创新型焦化企业,为行业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崔丕江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焦化行业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的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更不能有“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要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要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百分之1.1以上。” 

  他进一步指出,深入推进焦化行业的科技创新,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企业的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技术组织机构设置、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奖励分配政策等方面高度重视;坚持从意识上培育创新,从机制上鼓励创新,从政策上支持创新,从文化上引导创新,将创新内化为每一名员工的自觉行为,使创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努力营造万众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广大科技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从思想认识上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探索,不断提高科技基础理论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在焦化行业科技领域的认知能力,用先进思想指导科技实践,才能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取得突破,进而取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创新要明确主攻方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焦协会员单位炼焦工序能耗平均降低2.38千克标准煤/吨焦。焦炉上升管余热、焦炉烟道气余热、初冷器余热、循环氨水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开发取得成功,并呈现了可期的应用前景,不仅解决了废弃物污染问题,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打造企业竞争新优势的核心。 

  对此,崔丕江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勇于挑战前沿的技术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取得更多原创技术,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导世界焦化技术发展新方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将煤炭清洁利用纳入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中,明确增加煤炭绿色开发、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能源领域,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要开发先进功能材料,以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崔丕江认为,要结合实际系统谋划焦化行业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坚持前瞻性和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需求,在关键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围绕发展大型焦炉技术装备的自主集成与创新进行完善和提升;突破换热式两段焦炉技术,实现产业化,对节能减排技术装备进行全方面优化完善,为我国焦化企业进行焦炉大修改造实现装备升级做好技术储备。 

  他同时指出,焦化行业科技创新要围绕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以及本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推进转型发展、产品深加工等科技创新,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建议,焦化企业要根据本企业所处的区域经济特点和自然禀赋,创新转型发展模式。焦炭产能过剩和居民燃烧散煤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焦化企业,要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继续做好焦炉生产气化焦和民用洁净焦技术开发,以及利用低阶煤炼焦技术,实现煤炭能源转换、清洁利用;要围绕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跃升目标开展科研攻关,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延长煤气、煤焦油、粗苯深加工产业链;加强集约化发展,产品多元化、分质化发展,提升产品价值。
 

  推广创新成果 实现全行业资源共享

  崔丕江介绍,“十二五”以来,我国焦化行业“四新技术”中的一批关键核心工艺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引进、消化移植、跟踪向自主创新和研发制造、全部国产化以致超越的转变,应成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焦化产业的新动力,不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型焦化企业和先进科技工作者是行业的宝贵财富,是引导行业更好发展的示范标杆,要大力宣传推广,形成行业创新争先的良好氛围。
 

  他建议,焦化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平台,实现先进技术、先进示范项目的信息与资源的行业共享,避免行业和企业间技术研发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重复投入和资源的浪费。他同时表示,中焦协将继续协调引导全行业在优化炼焦和化产品精制技术、焦化全流程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化产废气净化技术、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烟道气脱硫脱硝集余热回收技术、煤焦化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关键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实现研发资源与科研力量的市场化整合,建立更加科技创新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新机制。 
深入开展技术攻关 提高行业整体发展质量 

  对于焦化行业的发展形势,崔丕江认为,降低运行成本是企业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本钢焦化厂围绕降本增效开发精细化配煤炼焦技术,多措并举,年节约成本3000万元;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炼焦部打破常规配煤定式,大胆尝试多头配煤,增加低价煤的配入比例,几年来配煤成本累计降低3亿元;太钢焦化厂头次建立了相匹配的不同生产节奏下的配煤结构、结焦时间、标准温度与焦炭粒级分布的对应关系模式,年配煤成本降低3013万元,并开发了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使焦化废弃物获得综合循环利用,年创效益1548万元;新钢焦化厂针对现有炼焦煤资源特点,对配煤方案进行了优化,年降低配煤成本1257万元;马钢煤焦化公司化产单元节能减排及固废利用创新项目,近3年增收(节支)5110万元;“十二五”期间,山东铁雄冶金科技公司内部年创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的创新成果102项,年降本增效额达到1.6亿元。
 

  结合上述典型案例,崔丕江对于企业提质增效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要按全流程效益大化原则,以现有生产工艺设施全流程系统优化、完善和提升为落脚点,通过科技创新补齐焦化行业全系统运行的短板,打造新一代低成本化焦化生产流程,提高盈利能力。 

  二是要不断开辟降低焦炭生产成本的新途径、新方法。降本增效要从点滴细节入手,要全方面开展配煤、炼焦、焦炉煤气、化产品精制的能效转换及相关能源介质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切实形成节能减排管控体系。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厂要实施铁焦联动机制,适应高炉大型化趋势;独立焦化企业要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焦炭质量和价值需求。 

  三是要开发焦化制造流程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广自动化、信息化管控技术在焦化行业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要坚持逢修必改原则,结合设备检修、设备更新进行改造提升,逐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现代化手段,全方面提升焦化行业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形成 交易规范、公平公正的新业态。 

  整合行业创新资源 提升行业创新素质

  近年来,中冶焦耐、济钢焦化厂等单位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在加强企业创新体系机制建设的同时,全方面提高科技人员和岗位人员创新素质和能力方面也获得了可喜变化。
 

  在焦化行业创新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崔丕江提醒业内同仁:“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多年来,我们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某些核心技术仍尚未完全掌握;二是精细化工制备技术、焦化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和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还有待检验和提高;三是整体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四是前瞻性技术储备、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亟待改进。”
 

  崔丕江强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需要拥有“壹”的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对此,他提出了几方面建议: 

  首先,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整合全行业创新资源协同攻关。要更加重视煤、焦、钢、化产业链的紧密、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加重视产学研共创共赢的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和各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作用,省级、实验室、示范企业和本届大会评选的29家技术创新型焦化企业的行业引导作用、示范作用,使其尽快发展成为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支柱。
 

  其次,要把科技人才建设摆在科技创新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更加重视科技领军人才、实用工程人才、工程师和技能人才培养,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升整体创新素质。
 

  同时,要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535-6979162


联系传真:0535-6979160

联系邮箱:yantaida@163.com

联系地址:烟台市开发区开封路3-1号泰鑫资源